爱知病毒(Aichivirus

物种名:爱知病毒

拉丁学名:Aichivirus

分类学地位:病毒界 Viruses;ssRNA病毒 ssRNA viruses;ssRNA正链病毒ssRNA positive-strand viruses;小核糖核酸菌属 Picornavirales;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Picornaviridae;科布病毒属 Kobuvirus

爱知病毒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Kobuvirus属的成员,为正义单链RNA病毒[1]。当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时,爱知病毒在形态上似乎与星状病毒相似,该病毒最初是从患有非细菌性牡蛎相关胃肠炎的个体中分离出来的[2]。该病毒是人类胃肠炎的已知病因[2]。它是在人类中发现的Kobuvirus属中唯一种病毒。

1.1 生物学特性

1.1.1 培养特征

爱知病毒的繁殖过程是不寻常的。病毒通过裂解繁殖宿主受体帮助病毒通过内吞过程进入细胞,衣壳发生变化并在宿主的内体膜内形成一个开口[3]。此时,病毒基因组RNA渗透到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4]。然后将蛋白质VPg从病毒RNA中取出并翻译成多蛋白(一种大蛋白质),可以裂解成几种具有不同生物学作用的次要蛋白质。在这个过程之后,从内质网产生的膜囊泡中发生复制。然后由基因组ssRNA(+)制成双链RNA基因组。同样,然后通过提供mRNA基因组来转录dsRNA基因组。基因组RNA放入组装的前衣壳中,完成组装[5]。另外,病毒的L蛋白是病毒 RNA 复制所必需的。关于L蛋白的重要性的研究正在进行中,L蛋白对于病毒RNA复制和病毒复制中的封装很重要。与其他小核糖核酸病毒相比,这是爱知病毒的一个独特方面[4]

1.1.2 形态学特征

该病毒的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类似于星状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7 nm,无包膜,外层由病毒颗粒释放出来的脂蛋白构成。

图1 爱知病毒整体结构图

1.1.3 生化特征:

爱知病毒对酸、碱、热等理化因素敏感,但对紫外线、干燥等环境因素也较敏感。

1.1.4 分子生物学特征

病毒基因组为单链RNA,约有4.3kb。爱知病毒是一种正义单链RNA病毒,基因组为8280 nt,尾部为poly(A),有助于稳定RNA分子并减少降解[5]。它的G+C含量为59%,对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来说非常高[9]。它有一个 7302 nt的大开口阅读框,可转化为2433个氨基酸的潜在多蛋白前体[1]。该病毒还可以分为A和B 2种基因型,序列同源性约为90%[1]。已发现爱知病毒基因组5’末端的茎环是参与病毒RNA复制和传染性病毒颗粒产生的元件[4]

1.2 分布、传播与致病性

1.2.1 分布与传播

爱知病毒主要由食源性传播,如污染的食品、水源及餐具等。

1.2.2 致病性

感染爱知病毒后,症状通常为恶心和呕吐等,持续数天至数周。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等。

1.3 检测方法

(1)病毒分离培养:通过接种感染者的粪便或水样到敏感细胞中培养病毒,然后用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

(2)免疫学检测:利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感染者的血清或粪便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

(3)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RT-PCR等方法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以诊断疾病。

1.4 典型案例

截至2013年5月,人们对此疾病知之甚少。爱知病毒最初是从日本的一例与牡蛎有关的非细菌性胃肠炎病例中分离出来的[3]。病毒很快在东南亚的日本旅行者中分离出来,在巴西、法国、德国和突尼斯等几个国家发现了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3]。由爱知病毒引起的感染可导致肠胃炎(胃流感)[3]

1.5 防治对策

(1)疫苗接种:目前没有针对爱知病毒的特异性疫苗,但可以接种针对其他肠道病毒的疫苗以预防感染。

(2)个体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等。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消除粪便污染,保护水源安全。

(3)控制疫情传播:加强监测和控制工作,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如加强出入境检疫、开展宣传教育等。

参考文献

[1] Yang S, Zhang W, Shen Q et al. Aichi virus strains in children with gastroenteritis, China. Emerg Infect Dis, 2009, 15(10): 1703-1705.

[2] Yamashita T, Sakae K, Tsuzuki H et al.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and genetic organization of Aichi virus, a distinct member of the Picornaviridae associated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humans. J Virol, 1998, 72(10):8408-8412.

[3] Aleksander SA, Balhoff J, Carbon S et al. The Gene Ontology knowledgebase in 2023. Genetics, 2023, 224(1):iyad031.

[4] Sasaki J, Kusuhara Y, Maeno Y et al. Construction of an infectious cDNA clone of Aichi virus (a new member of the family Picornaviridae) and mutational analysis of a stem-loop structure at the 5′ end of the genome. J Virol, 2001, 75(17): 8021-8030.

[5] Han X, Zhang W, Xue Y et al. Sequence analysis reveals mosaic genome of Aichi virus. Virol J, 2011, 8: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