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病毒H1N1(H1N1)

物种名:甲流病毒H1N1

拉丁学名:H1N1

分类学地位:病毒界 Viridae;正粘病毒门 Orthomyxoviridae;单股负链RNA病毒纲 Negative-sense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es;正粘病毒目 Orthomyxovirales;正粘病毒科 Orthomyxoviridae;流感病毒属 Influenza virus

甲流病毒HSN1是一种属于正交型甲流病毒的RNA病毒,是引起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曾在2009年引起全球大流行。

1.1 生物学特性

1.1.1 培养特征

甲流病毒HSN1主要在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上皮细胞中增殖,如仓鼠肾细胞(BHK-21)、鸡胚羊膜腔等。

1.1.2 形态学特征

甲流病毒HSN1呈球形,直径约为80-120纳米,具有脂质膜,膜表面有糖蛋白突起。

图1 电镜下甲流病毒H1N1颗粒

图2 计算机生成的带有标记蛋白质和受体的单个 H1N1 病毒颗粒的剪切图

1.1.3 生化特征

甲流病毒HSN1对酸、碱、热等理化因素敏感,但对紫外线、干燥等环境因素也较敏感。

1.1.4 分子生物学特征

甲流病毒H1N1的基因组结构由8个独立的RNA片段组成。这8个RNA片段分别编码1~2个蛋白,具体来说:

  • 第1、2、3个片段编码RNA多聚集酶,即聚合酶B1(PB1)、聚合酶B2(PB2)和聚合酶A(PA);
  • 第4个片段编码血凝素(HA);
  • 第5个片段编码核蛋白(NP);
  • 第6个片段编码神经氨酸酶(NA);
  • 第7个片段编码基质蛋白(M1和M2);
  • 第8个片段编码非结构蛋白(NS),具体为NS1和NS2;

这种基因组结构使得甲流病毒H1N1能够进行基因重组,进而形成新的病毒变种。这种病毒是人流感、猪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通过感染猪发生基因重组后形成的混合体。HA蛋白糖基化位点的进化,包括数量的增加和位置的变迁,是病毒逃避宿主免疫压力的重要方式,对病毒生物学特性和宿主免疫应答均有重要影响[1]

1.2 分布、传播与致病性

1.2.1 分布与传播

甲流病毒HSN1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品表面传播。甲流病毒HSN1的传播途径还包括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病毒可以通过食物和饮用水被传播到人体内部,尤其是当食品和饮水被受到感染的人接触、污染时,容易引起大范围的甲流疫情。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2-4周,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等症状。甲型H1N1流感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传播。

1.2.2 致病性

感染甲流病毒HSN1后可引起甲型H1N1流感,严重病例可导致肺炎、心脏疾病等并发症,甚至死亡。甲型H1N1流感对儿童、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尤其危险[2]

1.3 检测方法

(1)病毒分离培养:通过接种患者的样本到敏感细胞中培养病毒,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并用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

(2)免疫学检测:利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

(3)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RT-PCR等方法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以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3]。Kim报告了一种集成的微流体预浓缩和核酸扩增系统(μFPNAS),它既可以对A流感病毒H1N1(H1N1)进行预浓缩又可以对其病毒RNA进行扩增,从而降低H1N1的分子诊断检测限,使用该方法可使唾液中的检测限可在2小时内降至100 TCID50(50%组织培养物感染剂量)[4]

1.4 典型案例

患者,男性,35岁,因高热、咽痛、咳嗽和呼吸困难入院。在过去的两周内,他曾前往一个发生H1N1流感爆发的地区。他平时非常注意个人卫生,但在这次旅行中,他接触过一些生病的人。在入院时,患者的体温高达39.4℃,咽部红肿,肺部有干啰音。通过鼻咽拭子取样,进行了H1N1流感病毒的检测,结果呈阳性。

1.5 防治对策

(1)疫苗接种: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5]。疫苗可刺激人体产生对甲流病毒HSN1的免疫力,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2)个体防护: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有流感症状的人。保持室内通风,增强身体锻炼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预防感染。

(3)控制疫情传播:一旦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追踪与患者接触过的人员。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甲流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参考文献

[1] 祁贤, 鲍倡俊. 甲型H1N1 pdm09流感病毒HA蛋白糖基化进化及其生物学意义. 江苏预防医学, 2019, 30(01): 65-69.

[2] Viasus D, Oteo Revuelta JA, Martínez-Montauti J et al. Influenza A(H1N1)pdm09-related pneumonia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 2012, 4: 43-48.

[3] 张洪英, 祈贤, 杜雪飞等. 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法的建立及其在南京地区甲流防控早期的应用.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01): 131-134.

[4] Kim Y, Abafogi AT, Tran BM et al.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Preconcentration and Nucleic Amplification System for Detec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 H1N1 in Saliva. Micromachines (Basel), 2020, 11(2): 203.

[5] 夏胜男. H1N1亚型流感病毒mRNA候选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果研究. 扬州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