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小病毒(Parvovirus)
物种名:细小病毒
拉丁学名:Parvovirus
分类学地位:称德病毒界Shotokuvirae;科萨特病毒门Cossaviricota;
第五病毒纲Quintoviricetes;小病毒目Piccovirales;
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
细小病毒是一种无囊膜、单链DNA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它可以通过较小的抗原转移与自然突变而感染犬科动物,主要攻击肠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引发胃肠道疾病和心肌炎等症状。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是其中一种,主要感染犬类,尤其是幼犬。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高死亡率。病犬的呕吐物、粪便和尿液都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多种温度下存活并保持感染性,因此对消毒和清洁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出血性肠炎型和心肌炎型。出血性肠炎型以剧烈的呕吐、出血性肠炎和白细胞显著减少为主要特征,心肌炎型则以突然死亡为特征。无论哪种类型的临床表现,都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强传染性的特点。
1.1 生物学特性
1.1.1 培养特征
细小病毒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能够在多种细胞中增殖,如哺乳动物细胞、鸟类细胞等。小病毒的DNA复制发生在细胞核内, 其复制过程出现于细胞周期的S期。这是因为细小病毒DNA复制完全依赖于宿主DNA聚合酶及其复制体系。如果利用DNA聚合酶抑制剂处理宿主细胞, 细小病毒DNA在宿主细胞内完全不能进行复制。所以当体外进行该病毒培养传代时, 不能像一般常规实验那样等到细胞长成单层后才接毒而必须在细胞培养的同时或最迟在24h内接种病毒, 这样才能达到使病毒增殖的目的[1]。
1.1.2 形态学特征
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约为20-25纳米。病毒粒子具有一个外壳,由多种蛋白组成,保护内部的遗传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细小病毒的形态清晰可见,呈现出典型的病毒粒子结构。
图1 分离到的CPV电镜形态学观察[2]
1.1.3 生化特征
细小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DNA,具有较小的基因组大小。病毒粒子不含有脂质膜,因此对许多常见的消毒剂和紫外线敏感。此外,细小病毒对热也相对敏感,高温条件下病毒粒子会失去活性。
1.1.4 分子生物学特征
细小病毒的基因组编码能力有限,通常依赖于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复制。病毒进入细胞后,其基因组会被转录成mRNA,进而翻译成病毒蛋白。这些病毒蛋白参与病毒的复制、组装和释放过程。同时,病毒基因组中还包含一些调控元件,用于调节病毒基因的表达。
1.2 分布、传播与致病性
1.2.1 分布与传播
细小病毒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或粪口途径等方式传播。在人群中,细小病毒感染通常呈现散发或小规模流行的特点。猪细小病毒的天然宿主只有猪,对猪的感染不分品种、性别、年龄,以胎儿易感率最高。除初次妊娠的母猪外,其它猪感染临床无明显症状,病毒检测为阴性感染。该病毒的传播路径较多,包括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水平传播包括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垂直传播包括胎盘传播、精液传播、子宫内排毒传播。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没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四季均可传播,其中以4~10月或母猪交配后、产仔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病呈现散发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以地方性流行较为显著。猪细小病毒感染后病毒在猪体内留存时间较长,因此可持续发病。养猪场流行猪细小病毒病,一般能持续数年。猪细小病毒感染前期潜伏时间较长,感染3~7d后排毒。由于病毒对外界环境和一般消毒剂敏感性低,灭活难度高,带毒猪排出的病毒可存活数年。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带毒母猪、公猪及被污染的精液,其次为胎儿感染、交配感染[3]。
1.2.2 致病性
细小病毒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如犬细小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等。这些疾病通常表现为发热、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等。在某些情况下,细小病毒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猪细小病毒临床症状表现出感染次数和感染阶段的差异性。由于初次感染病变多发于胎儿,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母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非初次感染母猪在妊娠早期或30日龄内,病毒为母体所吸收,易发生发情异常、受孕率降低或不孕、产仔数减少等症状。中早期感染后胎儿发生木僵状。妊娠中期发生感染,30~50日龄感染胎儿呈木乃伊状,60日龄以后感染出现死胎或流产症状。妊娠后期发生感染,70日龄后感染胎儿可发生流产,也可正常分娩。正常分娩后的仔猪带毒且长期排毒,且产后仔猪机体孱弱,表现出发育异常[4]。
1.3 检测方法
犬细小病毒可通过试纸快速诊断[2]、二联PCR检测[5]、荧光PCR检测等。应用美国衡键犬细小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纸检测本病,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试纸背景清晰、经济简便、快速适用、准确率高。二联PCR检测方法不仅特异性高、敏感性好而且可同时检测犬源牛犬细小病毒(CBoV)和犬圆环病毒(CBoV)。利用荧光可以很好的观测到病毒的生长状态。
1.4 典型案例
含猪细小病毒的粪便通过污水管道排入河流,导致水禽生物感染细小病毒[4]。
1.5 防治对策
1、加强水源保护:
保护水源地免受污染,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定期对水源地进行监测,确保水质安全。
2、完善污水处理系统:
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排放前经过有效处理,达到排放标准。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如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等,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3、加强饮用水处理:
对饮用水进行严格的净化处理,包括过滤、消毒等步骤,以去除水中的病毒、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定期对饮用水水质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参考文献
- 姚红. 犬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J]. 山东畜牧兽医, 2016, 37 (11): 71-73.
- 沈海潇,李鑫,杨德全等. 上海地区犬细小病毒病流行情况调查与病毒的分离鉴定 [J]. 畜牧与兽医, 2020,52 (12): 127-131.
- 韦秋兰.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2,25(07):55-57.
- 孙洪霞.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J].今日养猪业,2022(05):94-96.
- 于永乐,姚延珠,韩先杰等. 犬源牛犬细小病毒和犬圆环病毒二联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J]. 畜牧兽医学报, 2022, 53 (03): 978-982.
- 葛盛军,刘勇,旷文仙等.攀枝花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治体会[J].畜禽业,2018,29(09):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