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ereziniae)
物种名:别氏不动杆菌
拉丁学名:Acinetobacter bereziniae
分类学地位:细菌界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
伯克霍尔德菌科Burkholderiaceae;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别氏不动杆菌是不动杆菌属的微生物,原产地为中国。
1.1生物学特性
1.1.1培养特征
别氏不动杆菌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如血琼脂或营养琼脂。它们可以在较宽的温度和pH范围内生长,但最适生长条件可能因菌株而异。这些细菌在培养时可能形成圆形、光滑、凸起的菌落。通过TSA培养基,30℃培养48 h,菌体呈杆状,0.4-0.5 μm×0.8-1.0 μm,单个或成对排列,革兰氏阴性。菌落浅黄色,圆形,表面光滑,稍凸起,不透明,边缘整齐。
图1 别氏不动杆菌在平板上的菌落形态[1]
1.1.2形态学特征
别氏不动杆菌(通常称为鲍曼不动杆菌的一种亚种或变种)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在显微镜下,它们呈现为短小的、杆状的结构,通常不形成芽孢,并且是非运动性的,即它们没有鞭毛来帮助它们移动。
图2 别氏不动杆菌的电子扫描显微照片
1.1.3生化特征
别氏不动杆菌的生化特性可能因菌株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它们能够氧化发酵某些糖类,如葡萄糖。它们也可能产生特定的酶,这些酶可以通过生化测试进行检测,如氧化酶测试、过氧化氢酶测试等。
1.1.4 分子生物学特征
(1)毒力因子
粘附素和侵袭素:这些蛋白质有助于细菌粘附到宿主细胞上,并在某些情况下促进细菌侵入细胞内[2]。铁载体:别氏不动杆菌能够产生铁载体来螯合宿主体内的铁,这对于细菌的生长和致病性至关重要,因为铁是许多细菌必需的营养物质。
(2)抗生素抗性基因
β-内酰胺酶:这些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从而导致细菌对这类抗生素产生抗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别氏不动杆菌可以产生修饰酶来灭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3]。外排泵:细菌通过外排泵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从而降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
(3)外膜蛋白和荚膜多糖
外膜蛋白:别氏不动杆菌的外膜包含多种孔蛋白,这些蛋白对于营养物质的摄取和抗生素的渗透性至关重要。某些外膜蛋白的变异可以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荚膜多糖:别氏不动杆菌能够产生荚膜,这是一种由多糖组成的外部结构,有助于细菌抵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抗菌药物的渗透。
(4)群体感应系统
别氏不动杆菌使用群体感应系统来感知其种群密度并相应地调节基因表达。这有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协调其行为,如生物膜的形成和毒力因子的产生。
1.2分布、传播与致病性
1.2.1 分布与传播
别氏不动杆菌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中,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其他医疗设施中。它们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的表面、医疗设备或患者之间的直接接触来传播[4]。此外,医护人员的手也可能是传播这些细菌的重要途径[5]。
1.2.2 致病性
别氏不动杆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主要感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接受重症监护的患者[6]。它们可以引起多种类型的感染,包括肺炎、尿路感染、血流感染等。这些感染通常与高死亡率相关,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
1.3检测方法
(1)传统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生化测试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2)快速检测法:包括测试片法和试剂盒法。最常用的是美国3M Petrifilm测试片,以纸片、膜等为载体,将培养基附着其上,可观测微生物的生长及显色情况。试剂盒法通过观测微生物生长代谢产生的特有产物或现象,MIS、API试剂盒常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3)免疫学法:金葡菌具有多种蛋白质抗原,其中肠毒素(SEs)经常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以抗体为基础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反向被动乳胶凝集法、放射免疫测量法等。
(4)分子生物学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可以更快速地检测和鉴定这些细菌,并提供关于其抗性和毒力特性的更多信息[7]。
1.4典型案例
一名新生儿因皮肤感染入院治疗,经检测确认别氏不动杆菌为病原菌。调查发现,该患儿在出生前曾接受过产房消毒处理不当,可能是感染的来源。通过及时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患儿的病情得到控制。
1.5防治对策
(1)建立并管理水源保护区,确保这些区域内没有可能导致污染的活动,如农业活动、工业排放或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
(2)对水源进行定期监测,以检测和确认是否存在不动杆菌或其他污染物的污染。
(3)定期对医院环境,特别是高频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床栏、桌面等)进行清洁和消毒。对于可能被污染的设备或物品,如呼吸机、导管等,应严格进行清洗和消毒。
(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5)对于已经感染或携带别氏不动杆菌的患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如使用隔离衣、手套等防护用品,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Merlino J, Rizzo S, Beresford R, et al. Isolation of Acinetobacter bereziniae harbouring plasmid blaNDM-1 in central Sydney, Australia[J]. Pathology, 2023, 55(6): 867–868.
[2] Lee Y-M, Park K-H, Lee M S, et al. Persistent Acinetobacter bereziniae Bacteremia in a Pregnant Woman[J]. Clinical Laboratory, 2020, 66(1).
[3] Stehling E G, Sellera F P, De Almeida O G G, et al. Genomic feature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ereziniae strain infecting an animal: a novel emerging one health pathogen?[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24, 40(2): 63.
[4] Mo X-M, Pan Q, Seifert H, et al. First identification of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ereziniae isolates harboring blaNDM-1 from hospitals in South China[J]. Heliyon, 2022, 9(1): e12365.
[5] Reyes S M, Bolettieri E, Allen D, et al. Genome Sequences of Four Strains of Acinetobacter bereziniae Isolated from Human Milk Pumped with a Personal Breast Pump and Hand-Washed Milk Collection Supplies[J]. Microbiology Resource Announcements,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2020, 9(44): 10.1128/mra.00770-20.
[6] Tavares L C B, Cunha M P V, De Vasconcellos F M, et al. Genom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IMP-1-Producing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ereziniae Isolates from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a Brazilian Tertiary Hospital[J]. Microbial Drug Resistance (Larchmont, N.Y.), 2020, 26(11): 1399–1404.
[7] Guo H, Li L, Chen Y, et al. Genomic insights into a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ereziniae strain co-carrying blaOXA-301 and blaNDM-1 from China[J]. Journal of 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2023, 35: 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