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黎链球菌(Streptococcus lutetiensis)
物种名:巴黎链球菌
拉丁学名:Streptococcus lutetiensis
分类学地位:正细菌界 Bacteria;厚壁菌门 Firmicutes;
芽孢杆菌纲 Bacilli;链球菌目 Streptococcaceae;
链球菌科 Streptococcaceae;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巴黎链球菌原产地为中国,属于牛链球菌群。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呈球形,通常成链状排列。与腹泻、乳腺疾病、非结肠肿瘤和脑膜炎关系密切,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其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感染的伤口或溃疡传播,以及在分娩过程中通过阴道分泌物进行母婴传播,并且某些情况下可经水传播(如极端降水事件)。
1.1 生物学特性
1.1.1 培养特征
巴黎链球菌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包括血液琼脂和巧克力琼脂,在血液琼脂上形成白色或乳白色,中等大小,边缘整齐,突起湿润的菌落,伴有α溶血(见图1)。需氧类型为需氧,但需要5%-10%的CO2环境以促进生长。在45℃下可以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C,但在10℃下不能生长。最适生长pH近中性,在pH 9.6的环境中不能生长,而在40%的胆汁中可以生长[1]。
图1 在血液琼脂生长的巴黎链球菌菌落
1.1.2 形态学特征
巴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菌,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μm,常以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1]。
图1 巴黎链球菌的革兰氏染色图(1000×)
1.1.3 生化特征
巴黎链球菌能够发酵七叶苷、乳糖、棉籽糖、水杨苷,但不发酵甘露醇、核糖、山梨醇、海藻糖[1]。
1.1.4 分子生物学特征
巴黎链球菌菌株可被聚类为5个RAPD类型(A-E),其中类型A占主导地位,代表84%的分离株耐药性特征:巴黎链球菌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包括头孢噻呋、四环素和红霉素。其中有24%的分离株表现出对3类及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2]。某些毒力基因在巴黎链球菌中普遍存在,如bca(100%)、speG(100%)、hly(97%)、scpB(95%)和ssa(95%)。
1.2 分布、传播与致病性
1.2.1 分布与传播
巴黎链球菌广泛分布于人类社会,其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触污染的水源也是其传播途径之一。其在人的鼻咽部、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乳腺组织定植,存在大量的无症状携带者。
1.2 2 致病性
巴黎链球菌可影响身体的多个部位,如喉咙、中耳、鼻窦、肺、皮肤、皮下组织、心脏瓣膜和血液等。感染后的症状取决于受感染的区域,包括红肿、热痛、疮痂形成和皮疹等[3]。
1.3 检测方法
细菌培养:通过将临床样本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如血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并进行相应的生化试验以鉴定菌株。
生化鉴定:利用细菌的生化特性,如发酵糖类的能力、对不同pH值的耐受性等,进行鉴定。例如,巴黎链球菌可以发酵七叶苷、乳糖、棉籽糖和水杨苷,但不发酵甘露醇、核糖、山梨醇和海藻糖。
分子生物学技术:使用PCR方法检测特定的基因序列,如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PCR技术确定遗传关系,或通过特异性PCR检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基因[4]。
质谱技术: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进行快速鉴定,该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蛋白质谱图,有助于细菌的准确鉴定。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对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确定细菌对特定抗生素的敏感性,这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血清学分型:通过检测细菌表面的多糖抗原,使用血清学方法进行分型,如使用抗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或棋盘式分型系统。
免疫学检测:使用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的特定抗原或抗体,这些方法快速简便,有助于快速诊断。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取决于实验室的条件、可用的设备和试剂以及临床需求。
1.4 典型案例
2024年3月14日,报告了一例由巴黎链球菌引起的新生儿菌血症和脑膜炎伴随硬膜下积脓的病例被报道。这名28天大的男婴因发烧、烦躁和哭闹不安,但无上呼吸道症状、咳嗽、呕吐、腹泻及皮疹。后出现发烧持续,脑部发现一个小的硬膜下积脓。是美国首例由巴黎链球菌引起新生儿脑膜炎和硬膜下积脓的病例[5]。由于存在大量无症状携带者,且临床症状无显著特异性,罕见巴黎链球菌感染病例报道。截止今日,未见巴黎链球菌经水传播的病例报道。
1.5 防治对策
免疫接种:虽然目前没有针对巴黎链球菌的特定疫苗,但一般性的免疫接种可以提高机体对多种病原体的抵抗力。
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减少细菌的传播途径。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链球菌感染的认识,了解其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
监测和筛查: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孕妇、免疫力低下者,进行定期监测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Beilharz K, Novakova L, Fadda D et al. Control of cell division in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by the conserved Ser/Thr protein kinase StkP.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109(15): E905-E913.
[2] Chen P, Qiu Y, Liu G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Streptococcus lutetiensis isolated from clinical mastitis of dairy cows. J Dairy Sci. 2021, 104(1): 702-714.
[3] Chen P, Yang J, Wu N et al. Streptococcus lutetiensis Induces Autophagy via Oxidative Stress in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Oxid Med Cell Longev. 2022, 7: 2549772.
[4] Moriconi M, Acke E, Petrelli D et al. Multiplex PCR-based identification of Streptococcus canis, 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and 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 subspecies from dogs. Comp Immunol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7, 50: 48-53.
[5] Yu AT, Shapiro K, Beneri CA et al. Streptococcus lutetiensis neonatal meningitis with empyema. Access Microbiol. 2021, 3(9): 00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