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鞭虫(Human whipworm

物种名:人鞭虫

拉丁学名:Human whipworm

分类学地位:动物界Animal;线虫动物门Nematoda;无尾感器纲Aphasmida;

毛首目Trichocephalida;毛首科Trichuridae;鞭虫属Trichuris

人鞭虫,也被称为毛首鞭形线虫,是一种肠道寄生虫。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Linnaeus,1771)简称鞭虫,是人体常见的寄生线虫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可以引起鞭虫病。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内,严重感染时,亦可在结肠、直肠,直到回肠下段寄生。雌虫每日产卵约1000~7000个,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约经3~5周即可发育为感染期卵。这种虫卵随被污染的食物、饮水、蔬菜等经口进入人体。

1.1生物学特性

1.1.1培养特征

人鞭虫的虫卵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才能发育成为成虫。通常在粪便中加入适量的水和温度调节后,就可以观察到虫卵发育的情况。

1.1.2形态学特征

它的虫体呈鞭状,活时呈淡灰色。虫体的前3/5细如毛发,后2/5较粗,内有肠管及生殖器官等。虫体的前端有一个口囊,用于摄取血液等食物,后端有一尾突。虫体的表面覆以透明而有横纹的角皮,横纹的形状和排列是鉴别不同种类的依据之一。虫体的口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活动时可自口孔伸出。烟管微细,前段肌质性,后段腺性,由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包绕。虫体的尾端向腹面卷曲,末端有一根交合刺,长2.5 mm,外有鞘,鞘表面有小刺。咽管外由呈串球状排列的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包绕,杆细胞的分泌物可能具有消化宿主组织的酶,具有抗原性。

雄虫长30~45- 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有交合刺1根,可自鞘内伸出,鞘表面有小刺。两性成虫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雌虫虫体前端具有1个小的口针, 口简单, 无唇。体后部膨大, 尾端钝圆, 其中包含有生殖器官和肠管, 卵巢条状, 开始于虫体膨大部后方1/5处, 蜿蜒向前, 约至体长1/3处向后转折为输卵管, 至后端后又转折向前而膨大为子宫。子宫内有大量虫卵, 阴门开口于体粗大部及纤细部的腹面分界处。呈棕色。阴门位于线状部和膨大部交界处[1]

鞭虫卵呈纺锤形(腰鼓形),大小约为50~54×22~23µm,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各具一个透明的盖塞内含一个卵细胞。虫卵自人体排出时,卵壳内细胞尚未分裂。

图1 毛首鞭形线虫卡红染液染色低倍显微镜照片[2]

A-毛首鞭形线虫部分咽管 B-毛首鞭形线虫部分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 C-毛首鞭形线虫尾部

1.1.3生化特征

首先,人鞭虫以血液为食,其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特定的代谢产物,如血红素等。这些代谢产物可能会对宿主的肠道产生一定的刺激或毒性作用,从而引发腹泻、腹痛等症状。

其次,人鞭虫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其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才能生存和繁殖。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适等,都可能影响人鞭虫的生存和繁殖。

此外,人鞭虫的生化特征还包括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人鞭虫可以分泌一些酶或因子,影响宿主的肠道环境或免疫系统,从而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同时,宿主也会产生一些免疫反应或炎症反应,对人鞭虫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一定的影响。

1.1.4 分子生物学特征

(1)表面蛋白的表达

人鞭虫表面蛋白的表达是其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关键。一些表面蛋白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鞭虫的吸附和入侵。这些表面蛋白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和清除。

(2)免疫逃避机制

人鞭虫具有多种免疫逃避机制,使其能够在肠道寄生并长期存活。例如,鞭虫可以通过分泌一些免疫抑制因子来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避免被清除。此外,鞭虫还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抗原性来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

(3)细胞内寄生机制

人鞭虫以血液为食,通过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来生存和繁殖。在肠道内,鞭虫可以侵入肠壁细胞并在其中寄生,导致肠道炎症和损伤。这种细胞内寄生机制是鞭虫致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4)基因组变异和多态性

人鞭虫的基因组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和多态性,这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基因组的变异可以导致鞭虫表面蛋白的变异和多样性,从而使其更容易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和清除。同时,基因组的变异也可以导致鞭虫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的变化。

1.2分布、传播与致病性

1.2.1 分布与传播

鞭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尤以温暖、潮湿的环境更有利鞭虫卵的发育和传播。在荫蔽、氧充足的环境中,适宜虫卵发育的温度为30℃,并能保持感染能力达数月致数年。鞭虫卵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不及蛔虫卵强,因此,在我国南方人群的鞭虫感染率明显高于北方干旱地区。鞭虫病在我国普遍存在, 尤以农村多见。患者以儿童为主, 严重感染可影响儿童的生长与发育, 轻、中度感染者可无症状; 重度感染者有腹泻, 便血, 里急后重、直肠脱垂、贫血与营养不良[1]

鞭虫感染常与蛔虫感染并存,但感染率一般低于蛔虫。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儿童的感染率及感染度均比成人高,这可能与儿童卫生习惯较差,以及接触感染期虫卵的机会多有关。

1.2.2 致病性

毛首鞭形线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盲肠,其利用细长的前端钻进肠黏膜,进而引发肠黏膜炎症、点状出血或溃疡[3]。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的刺激作用,可致肠壁粘膜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少数患者可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明显增厚,以及在炎症基础上形成肉芽肿等病变。鞭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重度感染者可致慢性失血。

一般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惟在进行常规粪检时,才发现有鞭虫寄生。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及贫血等。儿童重度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多见于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致病菌感染的病例。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以及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如阿米巴痢疾、阑尾炎等。

1.3检测方法

(1)大便常规检查:这是检测人鞭虫感染最常用的方法。在粪便中找到鞭虫虫卵是确诊的重要依据。通常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其他类似的方法来寻找虫卵。如果在粪便常规检查中发现了鞭虫虫卵,通常可以确诊为鞭虫病。

(2)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到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是否增加。在鞭虫感染的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这有助于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可以检测到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其他相关指标的异常。

(3)直肠镜检查:通过直肠镜直接观察肠道内是否有鞭虫成虫存在。如果在直肠镜检中发现鞭虫成虫,可以直接确诊为鞭虫病。

(4)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这些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上是否有鞭虫虫体附着,并且在肠黏膜中查找到鞭虫虫体。如果在检查中发现了鞭虫虫体,可以确诊为鞭虫病。

(5)其他辅助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进展。此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以及尿常规等其他相关检查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4典型案例

印度恒河水源污染案:在印度,恒河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水源之一。然而,恒河的水源经常受到人类和动物的粪便污染,导致人鞭虫感染病例增加。据报道,在某些地区,恒河水中的人鞭虫卵浓度高达每升水数千个。当地居民在饮用和使用恒河水后,很容易感染人鞭虫。

非洲肯尼亚水源污染案:在肯尼亚,水源污染也是人鞭虫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某些地区,由于缺乏清洁水源和卫生设施,居民只能依赖受污染的水源,如池塘、水井等。这些水源常常被人类和动物的粪便污染,导致人鞭虫感染病例增加。

1.5防治对策

(1)强调加强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并做好保护饮用水的清洁及加强粪便管理。

(2)对病人和带虫者应重视驱虫,近年来采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对治疗鞭虫病的效果较好。

(3)保护水源地,避免人类活动和动物粪便进入水源,以及确保水源的清洁和安全。

(4)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水源,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来改善水质,如过滤、沉淀、消毒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有害微生物,提高水质的安全性。

(5)对水源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源,可以有效预防人鞭虫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凌攀, 陈闯, 郑德福, 等. 毛首鞭形线虫回盲部寄生病例报告[J].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14,12(04): 215-216.

[2] 齐莉莉, 王贺, 梁文章, 等. 陈旧性鞭虫封片标本的制作及其形态学观察[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36(01): 97-99.

[3] 张艺馨, 张本光. 人体蠕虫感染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20(05): 29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