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物种名:变形链球菌

拉丁学名:Streptococcus mutans

分类学地位:细菌界Bacteria;厚壁菌门Streptococcus mutans; 芽孢杆菌纲Bacilli;乳杆菌目 Lactobacillales ; 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也称作变异链球菌,是口腔天然菌群中占比例最大的链球菌属中的一种,为牙斑的主要成分之一。能分解糖分获取能量,并产生酸性环境,使牙齿表层结构脱矿,瓦解牙齿的涂层,然后溶解钙分子,形成一个洞。

1.1生物学特性

1.1.1培养特征

变异链球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时形态不同。在Lombard-Dowell (LD)肉汤培养基中菌细胞呈短杆状或球杆状,成对或链状排列,链长中等或短,不活动(图1a);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呈圆形,乳白色,稍凸起,表面光滑,直径为0.5-1 mm,周围有窄的溶血圈(图1b)[1]

图 1变形链球菌在LD琼脂培养基[2](a)和血琼脂平板[2](b)上的生长情况

1.1.2形态学特征

变异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图2a),属于兼性厌氧菌,在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菌体呈球形,少部分呈杆状(图2b)[1]

图 2变形链球菌革兰氏染色[2](a)和扫描电镜[3](b)下照片

1.1.3生化特征

变异链球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菊糖、山梨醇和甘露醇,能从蔗糖合成较多的葡聚糖和少量果聚糖,多数菌株能合成和利用细胞内多糖。产酸耐酸性能力强,生长最低pH为5,酵解最低pH为3.5,产酸快,可使 pH迅速下降到5以下[1]

1.2分布、传播与致病性

1.2.1 分布与传播

变形链球菌是龋病的主要致病菌,对牙齿有很高的亲和力,牙齿是变形链球菌在口腔内的主要定居部位。它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母系传播、父系传播和其他的横向传播方式[4]

1.2.2 致病性

变形链球菌不仅是冠部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也是根部龋的主要致病菌。变异链球菌可通过牙齿表面的白垩状白斑来识别,白垩状白斑表明牙釉质脱矿,通常称为龋损。龋损是蛀牙形成的最早诊断。随着病变进一步脱矿,它会变成褐色,最终形成龋齿[5]。根据变形链球菌胞壁抗原成分不同,分血清型(a-h)8种;根据菌细胞DNA中鸟嘌呤和胞嘧啶含量分遗传型(I-Ⅵ)6种[6]。 图 3变形链球菌导致龋齿照片[7]

变形链球菌致龋的相关毒力因子主要有三种:黏附素、乳酸脱氢酶和葡糖基转移酶[8]。(1)黏附素:变形链球菌对牙面的黏附包括蔗糖非依赖性黏附和蔗糖依赖性黏附。蔗糖非依赖性黏附:变异链球菌表面的黏附素(表面蛋白PAe,壁相关蛋白AWapA)与牙面获得性膜中受体(黏蛋白、富脯蛋白、淀粉酶等)特异性结合,起始细菌对牙面的黏附,不需要蔗糖的存在。蔗糖依赖性黏附:在蔗糖存在的情况下,细菌合成葡聚糖,与牙面的葡聚糖受体结合,从而使变异链球菌黏附于牙面。(2)乳酸脱氢酶(LDH): 利用乳酸脱氢酶合成乳酸,乳酸是其代谢糖的主要酸性产物,它的堆积是导致牙菌斑内 pH降低的主要原因[9]。(3)葡糖基转移酶(GTF):变异链球菌用于合成葡聚糖的酶,是变异链球菌的固有酶,只能利用蔗糖作为底物,有较强的pH适应性,在pH5.2-7.0有活性,以pH=5.5时最佳。

1.3检测方法

(1)传统方法:唾液酸琼脂和添加了抗生素巴曲酶的 TYC 琼脂[5]、生化检测法、免疫检测法、DNA探针法和PCR法等[10]。(2)聚合酶螺旋反应 (polymerase spiral reaction, PSR):PSR在PCR引物的基础上从靶序列上取一段序列N加到PCR引物 (F和B) 的5’端, 构成了2条复合引物Ft和Bt,具备引物简单、操作便捷、耗时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一系列优点[11]

1.4典型案例

Spolidorio DMP等[12]对22个巴西家庭成员中获得的变链菌分离株进行AP-PCR分型,结果显示:有12个家庭中母子有相同的基因型,有3个家庭的父子有相同的基因型,有7对孪生子有相似的基因型,证明变形链球菌可通过饮食或饮水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传播。

1.5防治对策

经常清洁牙面可中和变异链球菌所需的低pH值的环境,使变异链球菌增殖下降。可以使用洗必泰凝胶或含5%氟化牙膏清洁牙齿,这对菌斑上的细菌有很好的抑菌作用。

参考文献

[1] 岳松龄主编. 岳松龄现代龋病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04.

[2] https://phil.cdc.gov/QuickSearch.aspx?key=true.

[3] http://microbiologyglossary.wikispaces.com/Streptococcus+mutans.

[4] Simon L. The role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and oral ecology in the formation of dental caries[J]. Journal of the Young Investigators, 2007.

[5] https://www.webmd.com/oral-health/tooth-decay-prevention.

[6] 张佐主编. 口腔临床实践指导[M]. 阳光出版社, 2017.01.

[7] http://www.oralanswers.com/2011/07/risk-factors-dental-cavities/

[8] Kuramitsu H K. Virulence factors of mutans streptococci: role of molecular genetics[J]. Critical reviews in oral biology & medicine, 1993, 4(2): 159-176.

[9] 杨德琴,刘天佳,周学东等.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分离株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初步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02):116-118.

[10] Igarashi T, Yamamoto A, Goto N. Direct detection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in human dental plaque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 Or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1996, 11(5): 294-298.

[11] 丁良,李芝香,汪慧渊等.实时定量聚合酶螺旋反应定量检测变形链球菌方法的建立[J].生物技术通讯,2017,28(04):519-523.

[12] Spolidorio D M P, Höfling J F, Pizzolitto A C, et al.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in Brazilian family members[J]. Brazi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03, 34: 2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