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红斑丹毒丝菌

1.猪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物种名:猪红斑丹毒丝菌

拉丁学名: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分类学地位: 细菌界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柔膜菌纲Mollicutes; 枝原体目mycoplasmatales;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hrichaceae; 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

猪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是引起猪丹毒的病原,本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侵害猪,引起急性败血症或亚急性皮肤疹块型猪丹毒,人患丹毒会发生局部红肿、疼痛,称为“类丹毒”。

1.1生物学特性

1.1.1培养特征

猪红斑丹毒丝菌在选择性富集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见白色、原型或椭圆形针刺大小的菌落(图1)[1];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小时,可见细小、圆形、凸起的菌落,周围有轻微的溶血,延长培养时间则溶血更明显;在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上出现黑色菌落[2]

图1猪红斑丹毒丝菌在选择性富集培养基上的培养结果[1]

1.1.2形态学特征

该菌为革兰阳性杆菌(图2),菌体细长、长短不一,其大小为(0.2-0.4)μm×(0.5-2.5)μm,无鞭毛,不产生芽孢和荚膜,本菌无运动性,趋向形成丝状,在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中,常常是单个或成对排列[2]

图2猪红斑丹毒丝菌革兰染色照片[3]

1.1.3生化特征

该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阿拉伯糖,不分解甘露醇和蔗糖,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阳性,触酶试验、明胶、胆汁七叶苷、脲酶、动力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TSI中产硫化氢(H2S)是该菌主要的特点[2]

1.2分布、传播与致病性

1.2.1分布与传播

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在家畜中,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粪便、尿液、唾液和鼻腔分泌物传播。它可以在环境中存在很长时间,受污染的土壤、垫料、食物和水是重要的感染源[4]

1.2.2致病性

猪红斑丹毒丝菌极易感染猪使其身上出现大片红斑,其发病机制的特征是通过扁桃体、胃肠道粘膜、受损的皮肤屏障或节肢动物咬伤进行初始感染,然后通过血液传播;该细菌对内皮细胞具有亲和力,通常侵入易感部位,例如皮肤毛细血管、心内膜或滑膜。人感染猪红斑丹毒丝菌所致的疾病称为“类丹毒”,人的病例多是由皮肤损伤感染引起的,发生于指部或手部,3-4天后,感染部位肿胀、发硬、暗红、灼热、疼痛、不化脓,肿胀可向周围扩大,甚至波及手的全部。常伴有窝淋巴结肿胀,间或还发生败血症、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甚至肢端坏死[4]

猪红斑丹毒丝菌含内毒素,可引起动物发热和休克。也可产生透明质酸酶,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败血症的发生。还可产生神经氨酸酶,促进机体细胞黏多糖的裂解和血管内壁细胞变性而发生血管内凝血,导致微循环障碍,发生酸中毒、出血和休克。另外,还有几种毒力因子有助于提高该菌的致病性:表面保护抗原A(spaA)可增加对内皮的粘附,神经氨酸酶增强细胞侵袭,荚膜多糖改善免疫逃避[1]

1.3检测方法

(1)传统方法:将可疑病样采集后进行分离培养,可用选择性富集培养基或血琼脂培养基,然后对其进行纯培养,进行涂片镜检、培养、运动性、病原性和理化特性等。

(2)免疫学法:常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全血玻板凝集试验、吖啶橙免疫荧光菌团试验和血清培养凝集试验对该菌进行检测[5]

(3)分子生物学实验:基于16S rRNA序列建立了PCR方法用于检测小鼠关节和脾脏中的丹毒丝菌早在1994年建立已经建立,后来改进的PCR方法用于屠宰场猪丹毒的筛选,特异性强,能够区分4个种属的丹毒杆菌。从患病动物采样检测与分离培养方法相比,PCR检测在5个小时内完成,特异性和耗时都有所改进[5]

1.4典型案例

陕西省某规模化猪场存栏基础母猪4 800头,某天发现2头异常妊娠母猪,表现为背部皮肤有粉红色红斑,精神萎靡、嗜睡。经兽医诊断,这2头猪感染了猪红斑丹毒丝菌,鉴于该场有过多点散发猪丹毒的发病史,需进行综合性防控措施,如:对场区内环境和猪舍用金卫康消毒液全面消杀;该猪场猪饲养用水为地表水,对于水源进行漂白粉处理,原水输送管道和水线用3%柠檬酸消毒[6]

1.5防治对策

目前已存在针对猪红斑丹毒丝菌的动物疫苗,可用于猪等动物的防治,但针对人类的疫苗还暂未研发;青霉素对猪丹毒高度敏感,金霉素、土素、四环素相当敏感,而卡那霉素和新霉素对该菌无效[2]

参考文献

[1] Tryland M. Arctic One Health. Springer: Cham, 2022.

[2] 杨正时,房海. 人及动物病原细菌学.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 https://phil.cdc.gov/QuickSearch.aspx?key=true

[4] Wang Q, Chang BJ, Riley TV.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Vet Microbiol, 2010, 140: 405-417.

[5] 刘俐君, 张见, 赵小波 等. 猪丹毒检测方法的对比与分析. 中国动物保健, 2015, 17: 53-54.

[6] 孙稳平, 李莉, 贾佩. 规模化母猪场猪丹毒的防控案例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 2024, 45: 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