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物种名:粪类圆线虫

拉丁学名: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分类学地位:动物界Animal;袋形动物门Aschelminthes;线虫纲Nematoda;

杆形目Rhabditida;类圆科Strongyloididae;类圆属Strongyloides

粪类圆线虫是一种兼性寄生虫。在寄生世代中,成虫主要在宿主(如人、狗、猫等)小肠内寄生,幼虫可侵入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引起粪类圆线虫病(strongyloidiasis)。粪类圆线虫在宿主体内的生活阶段包括成虫、虫卵、杆状蚴和丝状蚴。粪类圆线虫的丝状蚴与钩虫和东方毛圆线虫的幼虫极为相似,应注意鉴别。

1.1生物学特性

1.1.1培养特征

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粪类圆线虫有不同的培养特征。粪便培养法:在恒温、湿润的培养箱中,粪类圆线虫的卵会孵化出幼虫。这些幼虫在粪便和木炭或炭末的混合物中自由移动,寻找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虫会逐渐发育成熟,变为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在这个阶段,它们可能会钻出混合物表面,寻找新的宿主。此外,通过观察粪便培养物中的幼虫数量和活动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感染的程度和活跃性。幼虫移行培养法:在这种培养条件下,粪类圆线虫的幼虫会在平皿或滤纸上展现出明显的移行特征。它们会形成特有的迁移轨迹或孔穴,这是由于它们在寻找新宿主的过程中不断移动所造成的。通过观察这些轨迹或孔穴的数量和形态,可以了解幼虫的活动能力和感染潜力。贝氏幼虫浓集法:在这种方法中,粪类圆线虫的幼虫会在光与温度的刺激下穿过纱布层进入水中。在水中,它们会继续保持活跃状态,并可能进一步发育。通过收集和分析水中的幼虫,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感染的存在和程度。这种方法对于轻度感染或早期感染的患者尤为有效。

1.1.2形态学特征

自生世代的雌虫大小约为1.0×0.05-0.075 mm,尾端尖细,生殖系统为双管型。成熟虫体子宫内有呈单行排列的各发育期虫卵,阴门位于体腹面中部略后;雄虫大小约为0.7×0.04-0.05 mm,尾端向腹面卷曲,具2根交合刺。寄生世代雌虫大小约为2.2×0.03-0.074 mm,虫体半透明,体表具细横纹,尾部尖细,末端略呈锥形。口腔短,咽管细长,约为虫体长的1/3-2/5,肛门位于近末端处腹面,子宫前后排列,其内各含8-12个虫卵,阴门位于距尾端1/3处的腹面。

杆状蚴大小约为0.2-0.45 mm,具双球型咽管;丝状蚴即感染期幼虫,虫体细长,大小约为0.6-0.7 mm,咽管呈柱状,尾端尖而分叉。

虫卵为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大小约为50-70×30-40µm,形态与钩虫卵相似,但部分虫卵内含有幼胚。

图1 部分粪类圆线虫病患者肺泡灌洗液液基细胞学镜检结果[1]

A-患者1 B-患者2

1.1.3生化特征

粪类圆线虫在宿主肠道内寄生时,通过摄取宿主肠道内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这些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它们被虫体吸收后经过代谢转化为虫体自身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为了适应宿主肠道环境,粪类圆线虫可能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和酶类物质。这些代谢产物和酶类物质有助于虫体在肠道内定植、获取营养和逃避宿主免疫攻击。例如,虫体可能会分泌一些消化酶来分解宿主肠道内的食物残渣,以便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抗氧化物质来抵抗肠道内的氧化应激。此外,粪类圆线虫还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例如,在缺氧或营养不足的情况下,虫体可能会进入休眠状态或降低代谢率以适应环境;当环境条件改善时,虫体又能迅速恢复活力并继续繁殖。

1.1.4 分子生物学特征

(1)基因组特征

粪类圆线虫的基因组相对较小,但编码了许多与其寄生生活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涉及虫体的运动、营养摄取、代谢、排泄以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2)蛋白质表达

粪类圆线虫在寄生过程中会表达一系列与致病性相关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酶类、毒素、黏附分子等,它们在虫体侵入宿主组织、获取营养、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一些蛋白酶和胶原酶可以降解宿主组织,有助于虫体的侵入和移行;而一些黏附分子则可以帮助虫体附着在宿主肠道粘膜上,维持寄生状态。

(3)免疫调节

粪类圆线虫感染可以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但虫体也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一些研究表明,粪类圆线虫可以分泌一些免疫调节分子,如抑制性细胞因子、模拟宿主分子的蛋白质等,来干扰宿主的免疫应答,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这种免疫调节机制有助于虫体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和繁殖。

(3)抗原变异

为了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粪类圆线虫可能会发生抗原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基因重组、突变等方式实现,导致虫体表面的抗原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这种抗原变异机制有助于虫体在宿主体内持续感染和繁殖。

1.2分布、传播与致病性

1.2.1 分布与传播

粪类圆线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的南亚、东南亚、南美洲及非洲南部,在非流行地区只见少数报道[2],粪类圆线虫主要见于农村地区,主要感染人群是农民[3]。其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土壤或水源而感染,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粪便或呕吐物而传播。

1.2.2 致病性

肺部病变及症状:幼虫在肺内移行可引起出血,或炎性细胞浸润,重度感染患者可出现咳嗽、多痰、哮喘等,个别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或伴发细菌性支气管肺炎等。如虫体定居于肺、支气管时,则症状更加严重,持续时间也长。

消化道病变及症状:雌虫在肠粘膜内产卵,并很快孵出幼虫,由于虫体机械性刺激及毒性作用,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轻者表现为以粘膜充血为主的卡他性肠炎;严重时,可表现为水肿性肠炎或溃疡性肠炎。甚至引起肠壁糜烂,导致肠穿孔,并可累及胃可结肠。患者有上腹部烧灼感、恶心、呕吐或间断性反复腹泻等症状。并伴有发热、贫血、周身不适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重症可不增高)等。

皮肤损伤:当丝状蚴侵入皮肤后,可引起小出血点、丘疹,并伴有刺痛或痒感,搔破后易引起继发性感染。此外,还可出现移行性线状荨麻疹。由于自身体外感染的原因,上述病变常可反复出现在肛周、腹股沟、臀部等处皮肤。因幼虫在皮内移行较快,所引起的荨麻诊蔓延也快。

消化道病变及症状:雌虫在肠粘膜内产卵,并很快孵出幼虫,由于虫体机械性刺激及毒性作用,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轻者表现为以粘膜充血为主的卡他性肠炎;严重时,可表现为水肿性肠炎或溃疡性肠炎。甚至引起肠壁糜烂,导致肠穿孔,并可累及胃可结肠。患者有上腹部烧灼感、恶心、呕吐或间断性反复腹泻等症状。并伴有发热、贫血、周身不适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重症可不增高)等。

此外,丝状蚴也可移行到全身各器官,如心、肝、肾、胰、脑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处,并可形成肉芽肿。从而引起多器官性损伤,导致弥散性粪类圆线虫病。其发生的机制,可能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有关。

1.3检测方法

(1)病原诊断:主要依靠从粪便、痰、尿或脑积液中检获幼虫或培养出丝状蚴为确诊依据。由于患者有间歇性排虫现象,故应多次反复进行检查。滴加卢戈氏碘液,可使幼虫显现棕黄色。在腹泻患者的粪便中也可检出虫卵。

(2)免疫诊断: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对轻、中度感染者,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3)其他检查:作胃和十二指肠液引流查病原体,对胃肠粪类圆线虫病诊断的价值大于粪检。

图2 粪便常规检查结果

A-粪类圆线线虫幼虫大便盐水涂片(×100) [4] B-粪类圆线虫生理盐水直接涂片(×400)[5]

C-粪类圆线虫革兰染色(×1000)[5]

1.4典型案例

患者,男,50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眩晕3月余而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入院查体除眩晕症状外,余未见明显异常。在常规检查中,大便常规发现了粪类圆线虫幼虫。经医生询问,患者回忆起在近期曾接触过可能存在污染的土地,并有可能摄入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粪类圆线虫感染。

1.5防治对策

(1)加强粪便与水源管理以及做好个人防护。

(2)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避免赤手接触土壤或水源。

(3)应注意避免发生自身感染,使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前,应作常规检查。

(4)对犬、猫也应进行检查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谭妮, 廖荣煌, 汪单兰, 等. 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技术对粪类圆线虫病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J]. 中国热带医学, 2023,23(12): 1346-1352.

[2] SPOTIN A, MAHAMI-OSKOUEI M, NAMI S. Assessment of the global paradigms of genetic variability in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infrapopulations determined by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J]. Comp Immunol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9,67: 101354.

[3] 何登贤. 粪类圆线虫病72例报告[J]. 广西医学院学报, 1986(02): 29.

[4] 陈郁梅, 毛玉巧, 尚晓宇, 等. 1例猪链球菌腓肠肌脓肿合并粪类圆线虫感染病例[J]. 热带医学杂志, 2023,23(03): 425-428.

[5] 胡亮, 滕蛟, 李光军. 粪类圆线虫合并真菌感染1例报告[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3,22(03): 35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