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羊布鲁氏杆菌(Brucella melitensis

物种名:羊布鲁氏杆菌

拉丁学名:Brucella melitensis

分类学地位:细菌界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根瘤菌目Rhizobiales; 布鲁氏菌科Brucellaceae;布鲁氏菌属Brucella

羊布鲁氏杆菌(Brucella melitensis)是布鲁氏菌属中致病性最强的菌株,人对羊布鲁氏杆菌最为敏感,可导致羊流产,也可使人全身关节疼痛、无力,慢性病程可持续数十年,反复发作。

1.1生物学特性

1.1.1培养特征

羊布鲁氏杆菌需氧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需加入血或肝浸液生长较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48小时可见到微小,圆形,凸起,光滑,表面闪耀的边缘整齐的菌落(图1)[1]

图1羊布鲁氏杆菌在血平板上生长情况[2]

1.1.2形态学特征

革兰氏阴性短小球状杆菌,在组织及渗出液内可呈球杆状,初次分离时呈球状或球状与杆状二种形态均有,传代培养后羊布鲁氏杆菌仍保持其球状。无荚膜,无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图2)[3]

图2羊布鲁氏杆菌显微照片

(A)革兰氏染色照片[2](B)扫描电镜照片[2]

1.1.3生化特征

羊布鲁氏杆菌不形成靛基质,不凝固牛乳,不液化明胶。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常为阳性。V-P、M.R.试验为阴性,不能利用柠酸盐,也不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4]

1.2分布、传播与致病性

1.2.1分布与传播

羊布鲁氏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常存在于被污染的水、食品和乳制品中,并且该菌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力较强,可存在2-4个月,但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可被杀灭,对化学消毒剂较敏感。该菌感染主要是通过入侵消化道,皮肤创伤亦可使病原侵入体内造成感染[3]

1.2.2致病性

羊布鲁氏杆菌无外毒素,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脂多糖中,是该菌的主要致病因子,人对于羊布鲁氏杆菌最敏感。该菌最易感的动物是羊,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内脏器官、乳汁中都有此菌[5]

本菌侵袭力很强,人类对它易感,在接触病畜或通过畜产品经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及眼结膜等途径而感染。细菌进入机体,首先侵害局部淋巴结,继而突破淋巴屏障侵入血流,造成菌血症,由于内毒素作用,病人出现体温升高,全身无力等症。以后细菌随血流可到达肝、脾、骨髓、淋巴组织等细胞中生长,血流中细菌逐渐消失,体温也逐渐下降。但细菌在上述组织细胞中生长繁殖到相当数量时,又再次进入血流,体温又上升,如此反复出现菌血症,体温也反复上升呈波浪状热型。细菌亦可侵犯心内膜、关节或生殖器,形成肉芽肿病变,临床也可有肝脾肿大,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由于细菌多寄生于人体细胞内,难于彻底消灭故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多年不愈。病人除了可在血液中发现细菌外,在乳汁及尿中也有发现[6]

1.3检测方法

(1)传统方法:取患者血液或骨髓液于肝浸液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将它置于CO2环境下,37℃培养,每隔3-4天观察一次,如有细菌生长,可根据形态、生长特点以及玻片凝集反应作出诊断[7]

(2)血清学诊断:检疫家畜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是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反应。其中最常用的是平板凝集试验,根据病人血清中的抗体,在二周起即呈阳性,凝集价在1:200以上,或第二次测定时凝集价上升四倍以上皆有诊断意义。急性期病人大都呈阳性反应,凝集价亦较高[7]

1.4典型案例

2020年3月22日有一名中年男性患者因咳嗽、咳痰1周伴发热入院。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2个月前到养山羊的农场游玩过,对其进行相关检查,确定该患者感染了羊布鲁氏杆菌,感染源可能是农场中的羊因饮用了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物[8]

1.5防治对策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在于防止牲畜间的流行,以及对乳肉产品的检疫和化验。用牛型减毒活菌苗,对疫区人群进行预防接种,能获得一定免疫力。抗菌素治疗也有效,如联合应用四环素、链霉素或氣素效果较好,同时合并菌苗疗法更可提高治愈率[8]

参考文献

[1] 许晖,王娣,曹珂珂. 新编食品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1.

[2] https://phil.cdc.gov/QuickSearch.aspx?key=true.

[3] Seleem MN, Boyle SM, Sriranganathan N. Brucellosis: a re-emerging zoonosis.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10, 140: 392-398.

[4] Corbel M, Corbell M. Brucellosis: an overview.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ing zoonoses(Jerusalem, Israel). 1997.

[5] 周艳彬, 柳晓琳.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发病原因及防治进展.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0, 31: 81-85.

[6] Parija SC. Textbook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ndia: Springer, 2023.

[7] Elrashedy A, Gaafar M, Mousa W et al. Immune response and recent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 Ger J Vet Res, 2022, 2:10–24.

[8] 廖卿宇, 胡雪梅, 黄丽芳. 韶关地区1例羊布鲁氏菌感染及文献回顾.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 18: 2134-2136.